每個人老化的進程不一,通常年過60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白內障的現象,而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的變遷,3C產品的過度使用等,白內障發生的平均年齡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國際衛生組織(WHO)的最新資料,已將高度近視定義為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患者產生白內障的時間也是有可能相對提早。
白內障手術的初期目標及技術只是為了「復明」,也就是恢復光明,降低失明率。那只有移除霧化的水晶體,置入球面的人工水晶體,也可說是白內障治療的第一期階段。爾後,因為人工水晶體的發展,將屈光矯正的功能納入,此時,可以在一次的白內障手術中,同步解決近視、遠視、散光的問題,此為第二期的進程。
隨著像是飛秒雷射(FEMTOSECOND LASER)準分子雷射屈光矯正手術的普及,醫療界將此技術研發延伸運用於白內障手術,形成手術的進階前置作業。
這類療法藉由電腦的精準化,展現3大特性: (一)手術傷口的製作,可以讓傷口呈現崁嵌式,術後癒合更穩定;(二)前囊膜的撕開(CCC),可以製作出完美的圓形,人工水晶體的置中性更佳,不容易位移,術後的度數也就不會有術前預期以外的太大變化;(三)預先切割已經霧化硬化的水晶體(碎核),在手術的乳化過程中,將使用超音波時間縮短,所使用的能量平均可以減少約4成,減低手術過程中超音波能量對角膜造成的傷害。此時已進入第三期的進階版白內障手術。
眼科白內障手術正式邁入4.0版,應該要以發展出可同時提供遠、中、近清晰視力的人工水晶體。以往雖然也有所謂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但主要是2個焦點的設計,著重於遠、近的視力,約60公分的中距離是有些被忽略的,而這也是現代人生活上常用的視力距離,比如看電腦、做家事、化妝等,即為其中主項。
國內白內障眼科權威醫師何一滔認為,這種多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已經不僅止於協助病患脫離近視眼鏡,免除術後還可能要改戴老花眼鏡的困擾,更可創造出無間斷的連續視覺視野,術後效果和滿意度更能趨近於眼科醫師和病患的期待值。
以工業4.0而言,各項科技分析出來的大數據,經過統合,優化決策,才是成功致勝的關鍵。在眼科白內障手術的醫療4.0,也是有其共通特性,所有的術前評估,都是依據越來越大量的高科技檢查設備來取得數據,包括電腦斷層影像分析(OCT)、角膜弧度、前房深度、視野檢查、黃斑部病變檢查、視網膜病變檢測、角膜地形圖、像差分析等,都是為了分析出精準的數據,提出對病患最好的手術建議。
當然,還是必須由病患選用對自己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再結合可以大幅降低手術風險的飛秒雷射白內障前置手術系統和超音波乳化技術,此即為精準醫療的眼科白內障手術4.0版!至於未來的5.0,相信絕對指日可待!